杨昊昱:杰成新能源可溯源再生原材料对应超 10GWh电池需求

首页    首页头条要闻    杨昊昱:杰成新能源可溯源再生原材料对应超 10GWh电池需求

10月10-12日,由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主办的IBIE2025电池博览会同期会议2025中国国际电池应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发展峰会在深圳召开。深圳杰成镍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产业教授杨昊昱,分享了《新政下全球锂电池回收供应链新格局》报告。

杨昊昱表示,杰成新能源聚焦产业链末端,专注于电池回收与资源化再生业务。其核心业务模式为:当生产出的电池达到使用年限报废、退役后,对其进行回收处置,并进一步加工成新的电池材料,形成“报废电池-回收处置-再生材料”的闭环流程。

 

杨昊昱指出,电池回收行业当前面临迫切的市场需求。自2020年起,中国新能源车上险数量已超670万台,按照7-8年的使用周期,这些车辆将于2027年左右进入报废退役阶段。据测算,一台车的电池平均价值约10万元(涵盖公交、重卡等车型),届时报废电池市场规模将超6700亿元,即便按2-3折计算,市场规模也接近2000亿元,行业对电池回收处置的需求极为旺盛。

 

同时,政策层面为行业发展带来利好。去年欧盟出台的电池法案,虽对多数储能企业和电池生产企业造成冲击,但对杰成新能源而言却形成机遇。该法案明确要求在欧盟销售的锂电池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可再生材料,而杰成新能源正是提供百分之百再生料(如再生碳酸锂、硫酸镍、硫酸钴)的企业,与政策要求高度契合。

 

杨昊昱指强调,锂电池回收行业并非新兴领域,其发展历经多个阶段。

 

2017年以前,行业规模极小,回收对象主要为3C类锂电池;2018-2022年,随着工信部出台白名单等政策引导,行业逐步起步并受到社会关注;

 

2023年行业发展遇阻,面临原材料价格低、产能利用率低、毛利低的“三低”困境,当前正处于激烈竞争阶段,众多企业纷纷布局电池退役市场。

 

预计2028-2030年,第一波新能源汽车(行业通常将2019年视为新能源汽车元年)将大规模退役,行业将迎来发展机遇;在此之前,可回收电池以3C消费类电池和生产制造端产废退役电池为主,大规模社会化退役电池回收将在之后出现,2033年之后行业将形成相对常态化的竞争格局。

 

此外,对于新政带来的变化,杨昊昱提及三方面:

1.出海布局:今年海关总局和商务部发布新政,自8月1日起,以前禁止进口的废电池及电池破碎物(即黑粉)可正式进口。基于此,杰成新能源选择在今年出海,首站前往马来西亚,目前是全马来西亚4张合规电池回收牌照的持有者之一。重要的是,在中国新能源产业高速向全球扩张的背景下,我们要跟随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海外挖掘机会、找准定位。

 

2.合规性提升:“2025年8月1日起,锂离⼦电池⽤再⽣⿊粉原料的海关商 品编号为3824999996 ,明确了锂离⼦电池⽤再⽣⿊粉原料性能指标要 求,进口流程实现了合规报关、报税,电池黑粉进口灰色风险完全排除。”

 

3.进口要点:关于海外废电池材料进口,我们关注的要点之一是水溶性氟含量。根据经验,海外多为完整报废电池退役,产能较少,电解液或电解质中氟的去除至关重要,且海关对氟的管理要求较为严格。

 

建议同行更多关注海外市场,认为国内企业比拼价格与成本非健康发展模式,希望跟随中国新能源产业“走出去”。当前国内头部电池厂已在匈牙利、东南亚等地落产,优秀车企亦布局西班牙等海外区域,如何低成本满足欧盟等地区要求成为关键。

 

从管理要求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电池管理都十分严格。国内废旧锂电池属于一般固体废物,而在海外,即便在被认为相对落后的东南亚和先进的欧盟,均按照危险废弃物标准管理。因此,电池的回收渠道建设比回收价格和定价更为重要。

 

最后,据杨昊昱介绍,杰成新能源总部位于深圳,深耕锂电回收12年,国内产能达34万吨,去年回收约6万吨退役电池(全国退役量41-47万吨),市场占有率超10%,“产能布局涵盖珠三角、长三角及马来西亚”。业务覆盖电池退役后回收、梯次利用、无害化拆解及碳酸锂等新材料生产,可提供100%再生原材料;其优势聚焦产品绿色标签,不与矿山、锂盐湖企业比拼产能成本,而是与电池厂、车企合作提供可溯源回收料,满足海外需求,目前可供应约1200个金属吨镍钴锂,对应超10GWh电池原材料。

2025年10月24日 16:31
浏览量:0

免责申明:凡注明“来源:XXX”的消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媒体及其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充分传递行业资讯,并不代表本会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稿18811449116。

24小时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