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首提“零碳园区”,背后有何深意?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的概念,标志着党中央在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全面转型进程中,积极探索绿色化、零碳化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实现碳达峰的同时,为适时实现碳中和谋篇布局。
零碳园区制度具有底层逻辑
我国工业园区建设始于1979年,目前已经形成由点到面、由沿海向内地的推进式发展趋势,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超过2500 家,多数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 50%以上。园区集聚起了产业、功能、创新、人力等各类资源要素,实现园区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再由低碳向零碳转型升级,决定了“双碳”战略落地实践的成效和质量。
各类园区将在“双碳”战略实践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产业园区数量多分布广,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物同根同源。园区常常是污染物和碳排放重要“源区”。我国工业园区碳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源50%以上,是降碳的重点领域。
零碳园区创新具有扎实基础
关于零碳工业园区制度,国内外目前尚无统一通用的界定。笔者认为,零碳工业园区制度一般是指通过一系列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变革和应用,实现园区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在一定时空内完成从绿色低碳发展到绿色零碳发展的转型。
我国零碳园区创新有15年低碳园区建设的良好实践经验,特别是有着近5年地方基层创新实践的基础。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始于“十一五”时期。例如,2009 年,原环境保护部下发《关于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通知》,决定自 2010 年起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点纳入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内容 。“十二五”期间,低碳园区相关制度安排逐步细化,走深走实。
例如,2013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推进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2014 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建成 150 家左右低碳示范园区。“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再次强调了工业园区低碳化转型,并要求部分园区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十四五”期间,《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先后发布,对园区发展提出了重要指引。
2022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其总体目标就是,“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该《方案》要求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模式。到2025 年,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
截至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各自碳达峰实施方案中都不同程度地规划了近零碳园区/零碳园区、企业等,部分地区规划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全国各地因地制宜,陆续出台了各具特色的零碳工厂、零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等零碳发展制度安排。例如,山东省出台了《近零碳城市、近零碳园区、近零碳社区示范创建实施方案》;安徽发布了《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方案(试行)》等。地方的基层创新和实践为国家实施零碳园区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预见,零碳发展理念将成为2025年的新风潮。
零碳园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的会议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精细化,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零碳园区标准体系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微观层面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今后将加快国家级标准等制度体系落地。目前全国有4个零碳园区已经出台了地方标准,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和福建省两个省级地方标准、雄安新区1个国家级新区级地方标准和江苏省盐城市1个市级地方标准。此外还有一些行业或企业相关标准已经付诸实施。2025年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预计零碳园区标准体系将更加规范和健全。
第二,有助于深化落实“双碳”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低碳化向碳中和化升级转型。在实现碳达峰之前,适时布局零碳发展,谋划实现碳中和发展路径,正是落实“双碳”目标战略的应有之义。规范的零碳园区建设,是在设计、规划等各阶段各环节都融入碳中和理念,综合运用节能、减排、固碳等碳中和措施,实现园区范围内产业、能源等全领域全周期全链条的零碳发展,达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吸收自我平衡的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碳中和发展模式。
第三,有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零碳园区是技术、理念、制度创新的复合体,是绿色发展高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建设零碳园区是高质量发展的最新实践探索。
第四,有助于提升园区企业形象,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通过将“碳中和”融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更好地体现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和价值,企业能够引领行业向低碳转型迈进,并树立行业绿色发展的标杆。零碳园区体现入园企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零碳发展理念,增强企业服务和产品的含绿量,有助于提升园区和企业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别是有助于企业克服碳关税等绿色壁垒,提升国际竞争力。
我国零碳园区建设具有全球价值
我国特色的零碳园区的建立、推广和应用具有全球价值。
首先,在履行国家自主贡献方面发挥重要示范作用。根据《巴黎协定》的要求,特别是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阿联酋共识”决议精神,各缔约方将于2025年提交新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零碳园区建设的中国碳中和实践将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将为全球南方乃至全世界碳中和进程提供中国方案。
其次,有助于进一步展现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领导力。当今世界,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三大环境风险挑战。与此同时,个别大国甚至扬言退出《巴黎协定》。
鉴于此,中国担当和中国方案尤为重要。新时期,中国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中国绿色低碳产品引领了全球绿色低碳未来,展现了中国塑造清洁美丽世界的领导力。零碳园区建设作为绿色零碳发展高地和动力源,必将成为中国展现引领全球碳中和发展领导力的重要舞台。
来源丨中国环境报
-
-
-
上海市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1月27日上午,由市经济信息化委、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联合主办的上海市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揭牌仪式系列活动圆满举行。副市长陈杰、市政府副秘书长庄木弟,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副主任葛东波,华东能源监管局局长邱水录,黄浦区副区长徐知,市电力公司董事长梁旭、总经理汤军出席。
넶0 2025-02-05 -
深度 | 王鹏:“美好生活需要的电力内涵”与未来十年电力改革着力点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支撑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现代化,电力行业应加快转型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电力系统。为此,必须加快变革生产关系,完善电力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
넶0 2025-02-05 -
中国能建国际集团,2025年一季度热门岗位,强势来袭!
中国能建国际集团(ENERGY CHINA)于2021年9月29日在北京成立,是中国能建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金70亿元。中国能建系统构建“一体两翼”海外优先优质协同发展体系,打造“1+2+N+X”海外业务管理体制。中国能建国际集团作为核心平台,承担中国能建国际业务大管理、大发展、大创效、大监督、大保障职能,引领统筹中国能建12大业务全面出海,矢志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넶0 2025-02-05 -
2GW!沙特公布大型储能项目招标资审结果,这几家中企入围
根据本地媒体报道,日前,沙特国家电力采购公司(SPPC)已邀请通过预审的企业参与该国首批独立电池储能系统(BESS)项目投标。
넶10 2025-02-05 -
春节过后,3万家储能企业不再开工
近日,笔者统计发现,春节过后,有个令人震惊的数据浮出水面:超过3万家储能企业不再开工——处于注销、吊销、撤销、清算、停业、歇业等异常状态。
넶2 2025-02-05 -
储能撞上大热“低空经济”,电池企业都在超前布局!
设想一下,在冬日清晨,喝上一杯由无人机送达的、热气腾腾的现磨咖啡;在拥堵的晚高峰,搭乘“空中出租车”穿越城市轻松归家;闲来无事,搭乘水陆空三栖飞机,体验一场“陆海空”全方位立体观光……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神奇场景,如今正逐步成为现实。
넶2 2025-02-05 -
当我问deepseek2025储能行业怎么干,它的回答亮了!
相信最近大家都被deepseeke一款AI软件刷屏了,它以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为众多行业提供了深刻的洞见。而储能行业作为2025年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无疑正站在风口浪尖。
넶4 2025-02-05 -
开门红!江门公用能源集团等联合体单位竞配成功江门市蓬江区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项目
近日,江门市蓬江区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项目竞配结果公布,由江门公用能源集团与中创新航、南网科技、海南永泰等企业组成的联合体取得2025年新能源项目拓展“开门红”,成功取得项目建设开发权。目前,江门公用能源集团共持有4个独立储能项目,已成为我市储能装机规模最多的新能源企业,将成为推动江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넶3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