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固态电池或统一改名为“固液电池”
据第一财经获悉,相关主管部门正在酝酿出台一个新的指导文件,拟将“半固态电池”统一命名为“固液电池”。
在全固态技术从实验室向样品化展示、产线验证转向的当下,厘清半/全固态边界的必要性被进一步放大。
全固态电池要求离子传导完全通过固态电解质、无液相参与;而半固态产品往往仍带有液相或凝胶成分,二者在安全性、循环寿命、生产工艺和成本上存在本质差别。
此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已发布团体标准《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以失重率等量化方法首次在团体层面明确“全固态”判断口径,初步将术语界定推向制度化轨道。
产业端的进展令这种术语区分更显必要:
奇瑞在其全球创新大会上展出的“犀牛S”全固态模组,单体能量密度高达约 600Wh/kg,并给出 2027 年装车验证的时间表。
头部电池企业中,宁德时代以相对谨慎的姿态发挥着领头羊效应:
公司高层与技术负责人在公开场合反复表示,全固态在工程化、界面稳定性与供应链成本上的若干关键问题仍待解决,预计小批量/样品化时间窗口集中在 2027 年附近,而大规模商业化或需更长时间。
其他厂商的时间判断则呈“趋同但更乐观”的态势:
比亚迪公开把 2027 年作为示范装车/小批量节点,并将 2030 年前后视为大规模商用的目标窗口。
中创新航将 2027 年定位为小批量装车验证的时间点,并披露了 400Wh/kg级别样品与路径。
国轩高科已贯通首条 0.2GWh 全固态中试线,并把 2027 年列为样机/示范期、2030 年为放大量产方向。
亿纬锂能在成都固态电池研究院揭牌并下线“龙泉二号”10Ah 级全固态电芯,表明已在面向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 B 端场景推进样品化,但公司也提示“下线不等于乘用车量产”。
近期推出400Wh/kg聚合物全固态电池的欣旺达亦表示,全固态电池乐观地看,2030 年以后可能小批量生产,而且它会和液态锂电池长期并存。
一旦监管在术语与判定方法上先行规范,或产生三方面影响:
一是企业对外宣传需更谨慎、信息披露更明确;
二是测试与上车认证标准将更具可操作性,影响补贴与采购口径;
三是资本与供应链资源更可能向在工程化上有明确证据的路线集中。
命名与判定虽为关键第一步,但要真正消除信息不对称,还需配套严格的测试体系与公开披露机制。
来源丨高工锂电
-
盟固利与蜂巢能源达成战略合作
10月23日,天津国安盟固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盟固利”)与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蜂巢能源”)在无锡蜂巢能源全球研发创新中心就双方在锂电领域的合作意向达成一致,蜂巢能源高级副总裁张放南与盟固利董事兼总经理朱武作为代表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与盟固利董事长钱建林共同见证了本次签约仪式。
넶1 2025-10-27 -
南网李勇琦: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迎来实质性突破 规模化应用成效显著
近日,2025中国国际电池工业博览会(IBIE2025)在深圳召开,同期会议2025中国国际电池应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发展峰会上。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有限公司研究员李勇琦 ,分享了《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研究与应用》主题报告。
넶1 2025-10-27 -
奥克莱总裁邵双喜:铅酸电池在新能源时代觅得新机遇 多领域重回市场主流
近日,2025中国国际电池工业博览会(IBIE2025)在深圳召开,同期会议2025中国国际电池应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发展峰会上。广东奥克莱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邵双喜,发表了《新能源背景下铅酸电池新技术发展和新场景应用》的主题演讲。深入剖析铅酸电池在锂电、钠电快速发展的当下,如何凭借技术革新与场景适配重获市场关注。
넶1 2025-10-27 -
中石油王会娟:浸没式冷却液储能电池高效散热安全与保障的创新解决方案
近日,2025中国国际电池工业博览会(IBIE2025)在深圳召开,同期会议2025中国国际电池应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发展峰会上。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工程师王会娟 ,分享了《浸没式冷却液储能电池高效散热安全与保障的创新解决方案》主题报告。
넶1 2025-10-27 -
5G赋能 扬帆升级|5G+智能技术创造储能工厂“新速度”
在中能建储能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能建储能科技”)生产基地,纵向延伸的制造流水线上,机械伴随着“嗡嗡”声各自启动,多个橙黄色的机械臂相互配合,有的从货架提取材料,有的扭转角度焊接,有的将零件高高提挂,远远望去,好像是电影《变形金刚》的现实演绎。
넶2 2025-10-27 -
进阶7MW+大时代 | 海得发布3.5MW构网型储能变流器
“AI的尽头是光伏和储能”,这句流行语揭示了算力增长与能源转型之间的深层关联。在AI驱动电力需求激增与能源转型深化的双重背景下,储能技术正向着更高功率、更强电网适应性与更广场景应用方向系统进阶。
넶2 2025-10-27 -
混凝土化身巨型“电池”,麻省理工开辟储能新道路
在我们的日常认识中,水泥、混凝土这种随处可见的建筑材料本身都不是导体,自然也不具备导电性能。不过,为了应对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所带来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近年来科学家门开始致力于研究混凝土的储能性能。早在2023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就找到了一种将水泥、水和炭黑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制造出一种用于储能的“超级电容器” ,为新型储能打开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道路。
넶4 2025-10-27 -
重力储能:城市绿色能源的长期保鲜“密码”
一场关乎未来能源格局的长期储能技术竞赛正在全球开展,胜出者有望占据未来最热门能源市场的一席之地。风险投资敏锐察觉到“清洁能源下一个万亿美元级别”商机,并已投入数十亿美元布局创新储能赛道。
넶2 2025-10-27 -
-
下一个五年,电力市场将迎更大变革!
展望“十五五”,“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为电力行业锁定任务目标,也意味着电力行业将进入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攻坚期,未来将朝着更清洁、更坚韧、更智能的方向加速前行。
넶4 202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