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平: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现状与展望
10月10日,由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主办的IBIE2025电池博览会同期会议2025中国国际电池应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发展峰会在深圳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动能无界 芯赋未来”。中国能源研究会首席专家/华北电力大学兼职教授向海平,在主论坛发表题为《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现状与展望》的主题演讲。
新型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2025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规划装机容量3000千瓦,而实际今年年底将超1亿千瓦,是规划的3倍多,预计2027年将达1.8亿千瓦,发展速度远超预期。当前储能方式主要包括新型储能与抽水蓄能。
我国动力电池领域同样发展迅猛。截至2020年底,累计电动汽车仅 492万辆;到2025年上半年,累计数量已达3689万辆,仅今年上半年新增562.2万辆,比2020年累计数还多70万辆。且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通过V2G车网互动存在天然联系,凸显能源、电力与电池行业的紧密关联。
一、中国能源发展主要成就
(一)能源消费总量稳步增长且效率提升
“十二五” 期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3.8%,“十三五” 2.8%,“十四五”前4年年均增长4.6%,2024年为4.3%。GDP增长率持续高于能源增长率,体现产业结构优化、单位GDP能耗下降;同时电力增长率长期高于GDP增长率,2024年GDP增长5.6%时用电量增长6.8%,高出1.8个百分点,2023年高出1.5个百分点,这源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带来的增量及电动汽车(年耗电量超千亿千瓦时)等电能替代需求。
(二)能源多元供应能力持续增强
2024年能源生产量49.8亿吨,消费总量59.6亿吨,缺口9.8亿吨,能源自给率保持80%以上,2024年达83.6%。细分能源品类中,2024年煤炭生产量微增1.2%(比重下降),石油增长1.8%,天然气增长6.5%,新能源装机增长22.2%。
(三)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
2024年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19.8%,2025年底规划达20%,目标完成无悬念;天然气消费比重8.8%(同比增0.3个百分点),石油18.2%,煤炭53.2%(逐年降低)。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2024年底19.5亿千瓦(占比 58.2%),2025年上半年达22.2 亿千瓦(占比 60.82%),其中风电、太阳能装机8月底达16.9亿千瓦(接近17 亿),新核准核电机组11台。
(四)能源基础设施与储备能力提升
电力、油气管网、氢管网持续发展,LNG接收能力快速提高;2024年储气库同比增长19.8%,抽水蓄能2025年8月超6200万千瓦(完成 “十四五” 目标,占全球30%),新型储能2024年底7376万千瓦(占全球 40%,97.4% 为锂离子电池)。
(五)能源科技创新全球领先
在氢能源制造、电力装备、低风速发电、光伏转换效率等领域优势明显,全面掌握第三代核电、高温气冷堆核电、柔性直流输电、特高压输电、全场景构网技术,超大规模电网运行控制技术与经验居世界前列。
二、新型能源体系主要特征
依据2023年11月实施的《能源法》,新型能源体系核心是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具体表现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体制改革为动力、安全充裕为前提、经济可行为基础,逐步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以绿色智能智慧节约为用能导向的体系,且需满足 “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20字要求。
三、中国能源转型发展展望
(一)能源消费向清洁低碳升级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三阶段提升:2000-2020年从7.3%升至15.9%(初步替代);2020-2040年每5年提4-8个百分点,2035年超30%,2040年达40%;2040-2060年(碳中和阶段)超80%。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2024年底28.8%,2025年底近30%,2060年目标60-70%。虽煤电利用效率全球领先,但钢铁、冶金等行业能效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 10-40% 差距,需加速低碳转型。
(二)能源供给多元安全发展
2030年新能源装机占比超56%,2040年超68%,2050年超 78%,需传统电源、抽水蓄能、新型储能(2027年达1.8亿千瓦,年均增3000-4000 万千瓦)及数字化集成支撑。水电待开发1.6 亿千瓦(集中在西南流域上游),未来新增8-10台核电机组;煤电从主力电源转为基础保障与系统调节,碳中和时仍有一定占比;原油外采率2024年73%,当前43-44%,需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以降低外采率。
(三)能源布局协同优化
2030 年三大风光基地投产4.55亿千瓦新能源光伏,同时推动公共建筑、社区、充电桩等分布式新能源开发;电力系统呈现大电网大电源与微电网、小电网、分布式电源兼容互补格局,但新能源领域竞争激烈、内卷严重。
(四)能源治理体系现代化
建立与能源转型匹配的治理体系,完善源网荷储一体化、虚拟电厂等新业态政策支撑,通过技术、市场、政策协同推进新型电力系统与能源体系建设,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推动农村能源低碳转型。
(五)能源科技自立自强
推动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联合实验室、高校、企业攻关风电、太阳能、新型储能、氢能、先进核能等核心技术,突破构网技术(功率半导体、算法等)并结合 AI 大模型,助力新能源成为主型电源,持续推进能源革命。
本文为速记稿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
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最新招聘信息!
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3月,在职员工1万余人,是全球最大的金属锂供应商,中国最大、全球第三大锂盐供应商,是中国锂行业首家 A+H 股上市公司。总部位于江西新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拥有多个全资子公司和七大生产基地。赣锋锂业专业从事各种锂产品深加工及锂电池制造,实施“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已形成“锂资源提取、锂盐产品深加工、锂金属冶炼、锂电池制造及废旧锂电池回收”五大业务板块,产品涵盖金属锂、碳酸锂、氢氧化锂、丁基锂、锂离子电池等五大系列四十多种产品,是国内锂系列产品品种最齐全、产品加工链最长、工艺技术最全面的专业生产商。
넶0 2025-10-16 -
三一重卡联合创始人科桦——新能源商用车新一代电池研发已刻不容缓
10月10-12日,由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主办的IBIE2025电池博览会同期会议2025中国国际电池应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发展峰会在深圳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动能无界 芯赋未来”。 三一重卡联合创始人科桦 ,在“电动重卡及特种工程充换电”专场发表题为《新能源商用车的竞争突围与挑战》的主题演讲。
넶0 2025-10-16 -
向海平: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现状与展望
10月10日,由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主办的IBIE2025电池博览会同期会议2025中国国际电池应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发展峰会在深圳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动能无界 芯赋未来”。中国能源研究会首席专家/华北电力大学兼职教授向海平,在主论坛发表题为《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现状与展望》的主题演讲。
넶1 2025-10-16 -
陈忠伟院士:新一代电池材料与技术
10月10日,由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主办的IBIE2025电池博览会同期会议2025中国国际电池应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发展峰会在深圳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动能无界 芯赋未来”。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忠伟,在主论坛发表题为《新一代电池材料与技术》的主题演讲。
넶1 2025-10-16 -
海辰储能获批2025年度厦门市院士专家工作站
近期,由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牵头的厦门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协调小组公布2025年厦门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名单,同意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
넶2 2025-10-16 -
国网新源河南洛宁抽水蓄能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
2025年10月16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能源项目——国网新源河南洛宁抽水蓄能电站(以下简称:国网新源洛宁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
넶1 2025-10-16 -
封顶!哈尔滨首个钠离子电池项目落成!
近日,哈尔滨市呼兰区经济开发区内,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深圳博钠新能源“年产2GWh钠离子电池项目”主体工程正式封顶。这标志着东北地区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入实质阶段,也填补了哈尔滨市在该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空白。
넶0 2025-10-16 -
靖江特殊钢120MW/240MWh用户侧储能电站成功并网
日前,记者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获悉,靖江泰富新能源——靖江特殊钢120兆瓦/240兆瓦时用户侧储能电站日前成功并网,标志着江苏省内最大规模用户侧储能电站正式投运,将有效助力地区电力系统稳定和能源结构转型。
넶2 2025-10-16 -
广东首单!江门公用集团储能项目成功申报政策性金融工具,引领绿色能源新变革
近日,江门公用事业集团下属能源集团投资建设的江门市蓬江区镜山200MW/400MWh电网侧独立储能项目,正式提交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申请,并成功通过国家发改委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审批,获得5060万元项目资本金借款支持,该项目成为广东省首个成功申请此项重磅金融政策的储能项目,标志着江门公用集团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融合方面取得关键突破,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넶1 2025-10-16 -
回收期5年!远东储能成功交付江西煤矿首个储能标杆项目
近期,远东储能成功交付江西煤矿行业首个储能标杆项目;项目容量为10MW/20MWh,依托远东提供的全套储能系统和及时极致的运维服务,助力煤炭企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同时推动传统能源企业加速构建低碳、安全、智能化的能源管理体系,为煤矿行业绿色转型开辟新路径。
넶0 202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