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诞生“储能巨无霸”!全国最大全钒液流电站主体完工

首页    首页液流电池左侧带图    新疆诞生“储能巨无霸”!全国最大全钒液流电站主体完工

新疆戈壁滩上,一个能源领域的“巨无霸”完成主体工程。吉木萨尔北庭那个装机容量高达100万千瓦,搭配着20万千瓦/100万千瓦时储能能力的全钒液流储能一体化项目,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图片来源:吉木萨尔零距离

 

这不仅是一个项目的落地,更像是给当下火热的新能源赛道,特别是储能领域,打了一针强心剂。规模如此之大的全钒液流项目落地运行,其探索意义远超项目本身。

 

这个“全国之最”的称号,分量十足。

 

1000兆瓦的装机容量,意味着它一年能输送约17.2亿千瓦时的绿电。更直观的对比是,与传统燃煤电厂相比,它每年能直接减少超过16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为地球“减负”了一大块。

 

它的“大”,还体现在储能能力上——100万千瓦时的储能规模,能持续稳定供电5小时。这代表了在风能、太阳能间歇性输出时,这个项目能有效充当“稳定器”和“充电宝”,大大提升电网接纳新能源的能力和稳定性,让绿电更好用、更可靠。

 

全钒液流电池技术,说起来原理并不复杂,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液体电池”。它利用不同价态的钒离子在电解液中的化学反应来储存和释放电能。

 

这种技术有几个核心优势特别适合大规模储能应用:安全性高,不易燃爆;寿命超长,循环次数远超普通锂电池,能用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容量和功率可独立设计,灵活性好。

 

当然,它也有短板,比如能量密度相对低些,初始投资成本偏高。但吉木萨尔这个项目的意义在于通过规模化应用,去验证技术路线的经济性和可行性,为降低成本探路。大规模生产和使用,是推动任何新技术走向成熟、实现成本下降的关键一步。据行业普遍观点,规模化效应有望显著摊薄全钒液流系统的单位成本。

 

新疆,作为我国风光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发展新能源潜力巨大。但“风光”发电靠天吃饭的特性,让大规模储能成为必须跨过的门槛。吉木萨尔项目的实践,正是新疆乃至全国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探索。

 

新疆的目标很明确:根据规划信息,到2025年底,全区新型储能并网规模要超过2000万千瓦,建成218座新型储能电站,目标是坐上全国前列、西部第一的“交椅”。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清晰地指向了储能是新疆实现能源转型、建设国家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撑。吉木萨尔的“巨无霸”项目,无疑是这个宏伟蓝图中的一块关键拼图,为后续更多大型储能项目的落地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吉木萨尔项目的推进,是我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浪潮中的一朵显著浪花。它不仅仅是在新疆建了一个大项目,更是在向整个行业传递信号:长时、大容量、高安全的储能技术路线,正在获得实质性的规模化验证和支持。这对于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的完善、技术迭代和成本优化,将起到强有力的催化作用。

 

当更多这样的项目落地开花,当储能的成本持续走低、效率不断提升,我们离真正实现能源转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无疑又迈进了一大步。

来源丨CES电气

2025年7月2日 10:06
浏览量:0

免责申明:凡注明“来源:XXX”的消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媒体及其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充分传递行业资讯,并不代表本会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稿18811449116。

24小时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