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新型储能 “蓄”势而发

首页    首页头条要闻    焦点访谈:新型储能 “蓄”势而发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近年来,中国能源转型不断加速,清洁能源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能源含“绿”量不断提升。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风电、光伏装机合计达到12.5亿千瓦,提前6年实现了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的,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随着新能源的量越来越大,对新型储能的需要也更加迫切。目前我国新型储能领域做得怎样呢?

 

10月18日,山西省运城市,全国首个百兆瓦级混合储能调频项目线路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并网试运行阶段。

这个新型储能项目共包括25个飞轮储能单元和15个磷酸铁锂电池储能单元。飞轮就相当于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需要储能时,通过电力驱动巨大的飞轮高速旋转,把电力变为强大的机械能;需要用电时,再通过高速旋转的飞轮,驱动发电机,把飞轮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多种新型储能设施的建设,而像这种通过飞轮和电池相结合的储能项目只是其中之一。

 

那么,什么是新型储能?储能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把能量以某种形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以特定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过程。储能分为传统储能和新型储能,传统储能的主要代表就是抽水蓄能电站。

 

新型储能是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具有建设周期短、选址简单灵活、调节能力强的特点。

新时代以来,我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转型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绿色能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截至今年9月末,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合计达到12.5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万亿千瓦时左右,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超过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海生:“可再生能源相对于化石能源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密度比较低,比如风能、太阳能,它的能量密度都是比较低的,这就需要转换成更加强有力的能源形式,比如通过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转化成电;另外一方面是可再生能源存在着间歇性、不稳定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靠天吃饭,这就需要储能,将可再生能源转化成连续稳定的能源,这就对新型储能提出了重大的需求。”

 

我国高度重视新型储能技术产业发展。近年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健全顶层设计,开展创新示范,大力加强行业管理。

利好政策推动下,新型储能发展步入快车道。

 

专家认为,新型储能持续增长的态势已经形成,但过程中仍有一些痛点问题需要解决。

 

陈海生:“对新型储能的要求主要包括6个方面:大规模、长寿命、低成本、高安全性、高效率和资源不受限制,就好像一个六边形战士。目前不同技术路线的新型储能技术各有优缺点,还不存在某一种储能技术能够在这6个方面都强。比如锂电池,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对它的功率和容量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单体电池做得也越来越大,这就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安全性的挑战越来越高。”

 

如何突破这些瓶颈?现阶段,技术创新是新型储能突破发展瓶颈的内生动力。我国正在这个领域以多种技术路线进行推进。按储存的方式,新型储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储存能量,把电转化为机械能、热能等能量存起来,需要时再转化为电力释放出来;另一类是电池储电,通俗讲,就是把电量充进电池,需要时由电池来放电。其中,技术相对较为成熟的就是电池储能的方式,这在我国很多地方已经投入实际使用。

广东佛山市电力供应的“大脑中枢”——电力调控中心,控制着全市430多万用户的生产生活用电,实时根据电力需求的变化调节电网负荷。

 

作为新型储能设施,整个储能电站起到的正是“超级充电宝”的作用。

 

南网储能公司科技公司运营中心总经理王劲:“电网用电负荷低谷时,把多余的电储存到250个电池储能柜内;用电高峰时把电池储能柜里的电能释放出来,支持电网的电力供应。”

 

如果按照每天“充电—放电—再充电—再放电”的常规运行模式来测算,宝塘储能电站可以在用电高峰时给电网提供120万度的电量支撑,相当于20万居民用户一天的用电量。

 

目前,电池储能已成为我国新型储能的主导方式。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4%,为我国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区别于电池储能,以能量转化为路径的新型储能技术也正在快速发展。

 

压缩空气储能是什么原理呢?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副主任李文:“利用多余的电来驱动电动机,带动压缩机把空气压缩到高压状态,最后存储到储气装置中。在有需要的时候,利用所存储的高压空气来驱动透平膨胀机,带动发电机进行做功发电。”

 

光热储能电站是怎么运转的?

电站通过高精度智能定日镜,实时跟踪太阳的运动,将太阳直接辐射光反射聚集到吸热塔上,将吸热塔内的熔盐加热到560余摄氏度的高温,将高温的熔盐进行储存,在需要发电时再通过高温熔盐与水产生热交换,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

 

2023年以来,新型储能技术百花齐放,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大型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相继开工建设,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等新技术也加速落地实施。我国新型储能得到了高速发展,市场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连年大幅攀升。

 

截至2024年6月,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首次超过百吉瓦时,比去年底增长40%。中国新增新型储能项目数量同比增长95%,新增规模同比增长71%。

 

新型储能不仅是能源转型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更是拓展了新能源的全产业链。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0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而这个“新动能”是如何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呢?

 

以目前在我国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使用比较广泛的锂离子电池为例,仅仅像刚刚提到的宝塘储能站对锂电池的需求量就达到了近67万个——这是一个急剧扩增的庞大市场。

 

位于重庆铜梁的海辰储能重庆制造基地,总投资130亿元。近年来,重庆铜梁区着力培育壮大新型储能产业链,加快建设中国西部新型储能产业新高地。

与此同时,铜梁区与重庆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新型储能的研发平台,以产业的需求引导研发,以研发的成果助力发展。

 

像重庆铜梁高新区这样的储能电池制造基地只是我国新型储能产业集群中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和积极布局新型储能。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全国已有26个省区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和举措,推动着新型储能产业的建设稳步驶入宽广的快车道。据统计,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制造体系。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中心副主任刘坚:“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新型储能产业链,在产业规模、产品造价方面,在国际上也是很有竞争力的。现在大约一半的新型储能产品向海外出口,形成了一个走出去的非常重要的名片。”

 

储能是新型能源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中国储能产业已经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但是依然面临核心技术仍需提升、政策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而且储能项目普遍面临盈利难。新能源新储能还需要新机制的支持。通过政策机制的设计来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并且通过产业的发展来加速技术的迭代升级,这样新能源储能产业的发展才会更加动力十足,从而加速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

来源丨央视网

2024年11月11日 13:31
浏览量:0

免责申明:凡注明“来源:XXX”的消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媒体及其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充分传递行业资讯,并不代表本会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稿18811449116。

  • 特朗普对美国绿色能源再出重拳!至2030年,美国停电次数或激增100倍。

    特朗普将通过新举措终止“绿色能源”补贴。与此同时,美国能源部警告美国能源体系存在隐患,至2030年,停电次数或激增100倍。

    2 2025-07-09
  • 欣旺达储能助力深能景洪200MW/400MWh共享储能项目成功并网

    近日,深能景洪200MW/400MWh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在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养镇成功并网。

    2 2025-07-09
  • 110MWh!平煤神马新蓝天24天交付22套储能柜

    7月6日凌晨,储能公司迎来重要进展,该公司110MWh储能项目自6月12日正式生产,仅用24天时间便高效完成22套储能柜的生产交付,所有产品顺利下线。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生产管理团队的卓越执行力,更通过从产线启动到首批交付的全周期实践,完成了对模组、PACK、测试、集成全链条工艺稳定性的生产验证,标志着企业成功实现产能快速爬坡。

    2 2025-07-09
  • 兴能电力打造全国单体装机容量最大工商业储能项目并网成功!

    近日,由康富国际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投资、兴能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承建EPC总承包的湖南株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大型储能项目,正式宣告成功并网运行!此项目为全国已并网单体装机容量最大的磷酸铁锂电池工商业储能项目,项目建设规模达88MW/163.68MWh,犹如在株冶有色的厂区内,悄然布下了一座由22套高效4MW PCS(储能变流器)舱体与44套高容量3.72MWh电池舱体构成的超级“能量方阵”。

    2 2025-07-09
  • 内蒙古20万千瓦 / 80万千瓦时固态电池储能电站项目开工建设

    近日,乌海市20万千瓦/ 80 万千瓦时固态电池储能电站项目开工仪式举行。

    2 2025-07-09
  • 虚拟孪生世界的核心引擎丨达索系统将亮相第15届中国国际电池工业博览会

    达索析统(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索系统)将亮相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电池工业博览会(IBIE 2025),展位号2T-43。

    10 2025-07-08
  • 宁德时代与合作伙伴在印度尼西亚启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60亿美元电池项目,助力全球绿色能源转型

    全球电动汽车电池领导者宁德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宁波普勤时代有限公司(CBL)在印度尼西亚投资的重大电池集成项目正式破土动工。 该项目总投资达60亿美元,由宁德时代、CBL与印尼合作伙伴PT Aneka Tambang Tbk (ANTAM) 及印尼电池公司 (IBC) 共同推进。

    10 2025-07-08
  • 万浦加入EnergyAustralia在维多利亚州的350MW电池项目

    泰国万浦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万浦能源澳大利亚有限公司(BEN)宣布与 EnergyAustralia 联合投资,在维多利亚州拉特罗布谷开发 Wooreen 储能系统(WESS)。

    6 2025-07-08
  • 天合光能 ISBU 收购 Abbey Group 的 Chatterley 储能项目

    天合光能国际系统业务部(ISBU)的英国团队宣布从英国开发商 Abbey Group 收购49.9MW/99.8MWh Chatterley 储能项目。该项目位于中部地区,旨在通过两小时的电池存储解决方案为英国电网提供关键的灵活性和支持。

    8 2025-07-08
  • 储能标准滞后于国际标准对我国企业出海的影响

    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新型储能市场迎来高速发展期。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到2026年将达270吉瓦左右。对于我国新型储能产业来说,走出国门、布局海外成为大势所趋。然而,美国对我国出口锂电池加征关税且北美UL 9540A等储能标准迭代升级,欧盟陆续出台《关键原材料法案》《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等产业新政,导致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加快形成。此外,我国安全认证、碳足迹核算等标准体系缺失或亟待升级,对我国储能产业出海形成新掣肘。因此,我国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加速构建国际认可的储能标准体系,有效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负面影响。

    10 2025-07-08

24小时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