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持续走低,减配、虚标等储能业“隐形炸弹”何解?

首页    首页头条要闻    价格持续走低,减配、虚标等储能业“隐形炸弹”何解?

今年以来,储能行业价格仍在持续走低。

 

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2h储能系统全年平均中标价为0.628元/Wh,较2023年均价下降43%。2024年12月,2h储能系统中标均价0.709元/Wh,较年初下降10%,但高于全年均价。

 

另有数据显示,今年1月、2月,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分别为0.500元/Wh、0.490元/Wh。从趋势来看,在经历了2024年年末的短暂“翘尾”后,进入2025年以来,储能系统价格开始回落。例如3月14日,新疆华电6GWh储能系统采购招标吸引了57家企业投标,最低报价低至0.398元/Wh。

 

储能电芯方面,价格也从2023年年初的0.9元-1.0元/Wh,降至当前的0.3元/Wh附近。在日前开标的中国能建6GWh储能电芯集采中,0.5C及0.25C的中标候选人报价均低于0.3元/Wh,平均仅0.276元/Wh;1C电池中标候选人的平均报价为0.318元/Wh。

 

01、“价格战”背后行业乱象多

多家电池企业反馈,在储能价格持续走低的背景下,电芯的“贬值”属性也加剧了价格战。因为电芯在生产出来后,其性能将开始衰减,在库房存放越久,损失越大,所以企业通常会选择降价销售。也因此,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央企大储的招标公告中会明确标明“不接受梯次利用电池,不接受库存电池”。

 

另一方面,业内人士也指出,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后,是大量厂商希望通过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份额。但越来越低的价格水平,意味着储能电池产品的利润已被挤压到极限,甚至可能出现亏本的情况,这导致部分厂家只能通过“隐形减配置”“虚假宣传”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比如,减少关键零部件的数量或使用低质替代品、实际性能与宣传不符等,最终导致“假”和“劣”产品渗透行业,带来安全隐患。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成本压力之下,电池储能系统产品减配、劣质等问题凸显,一系列行业乱象,正使行业健康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材料降级。电芯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占系统产品成本超50%,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据报道,部分企业为降本使用B品电芯、回收梯次电池,甚至采购未经验证的低价电芯。例如,湖南某储能项目由于使用库存电池,还未并网,容量已衰减至96%,运行后每天蒸发数万元收益。另一方面,低劣电芯一致性差,还易导致BMS频繁报故障,造成停机检修等,影响收益,甚至极大增加了储能系统的火灾概率。

 

产品减配。消防设备是储能系统不可或缺的安全保障。然而,一些集成厂商为了降本,采购不合格的消防设备,在高原项目中,这些设备因误报警频发被关闭,沦为“装饰品”。甚至有大厂省略Pack间熔丝设计,运输中电池短路而引发火灾。此外,还有头部企业以低于行业平均成本30%的价格中标某西北项目,在实际操作中电池簇结构缩减、液冷系统改用工业级冷却液,导致安全隐患与收益缩水并存。

 

性能虚标。通过虚假宣传吸引客户也是乱象之一。防护等级方面,有部分厂商虚假宣传,宣称IP55防水防尘的系统,可以有效防水防露,但在试运行期间,电池舱内却出现进水情况,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被迫检修。由此造成的损失,只能由业主自行承担。此外,一些企业RTE(循环效率)虚标理想值,例如实验室RTE数据95%的产品,实测高温场景效率仅为80%,导致用户收益缩水超30%。这类看似“完美”的数据,不仅有损客户利益,更严重破坏了行业的公信力。

 

02、破局之路: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

实际上,储能行业的乱象,本质是产业高速发展中的“成长阵痛”。而破局之路,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言“内卷式竞争没有赢家,唯有系统化思维才能破解困局。”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近日在演讲中也指出,“市场机制创新、跨领域协同为储能产业注入了新动力,从‘政策驱动’到‘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到“质效优先”,中国储能产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储能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征途中,“如何重塑储能价值”成为关键问题。远景能源郑汉波认为,储能必须实现两个价值:一是要能真正参与到电力市场交易和辅助服务当中;二是当电网出现不稳定情况时,储能及时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过去是政策驱动强制配储,现在是市场化配置,储能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他指出,下游客户只看价格的时代已经过去,能够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充分发挥调节作用的产品将更具竞争实力。

 

对于储能产业链企业来说,创新是第一竞争力。伴随电力市场机制的逐步健全,企业必将从储能系统全寿命周期评判产品的优劣,积极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内卷”怪圈,在储能电池产品、电网支撑技术、多元技术路线、主动安全防护等多方面构建核心技术优势,以实现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性能、成本、安全的最优。

 

作为储能企业主要业务来源的招投标市场,招投标规则也对企业行为起着较强的矫正作用。当前,针对储能行业“最低价中标”的现象,央企已着手修改储能行业招投标规则,引导非最低价中标,提高招标门槛,避免恶性竞争。

 

此外,国家层面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违法成本;完善储能电价机制,提高储能项目的收益率;建立行业监督体系,进行定期安全检查等都将是有效方式。整体而言,从“技术创新+政策引导+行业监管”等多角度协同发力,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来源丨新浪财经

2025年4月2日 11:39
浏览量:0

免责申明:凡注明“来源:XXX”的消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媒体及其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充分传递行业资讯,并不代表本会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稿18811449116。

24小时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