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储能电站:“隐秘的角落”里,有人40天狂赚4000万!

首页    首页头条要闻    独立储能电站:“隐秘的角落”里,有人40天狂赚4000万!

近两年,在新能源汽车及一系列新兴应用的拉动下,锂价高歌猛进,相关产业赚得盆满钵满。作为锂离子电池的下游,电站运营企业是否也赚得盆满钵满呢?想必各位都有一些感性的认知,有些新能源运营商不堪高电价及高额利息重负,只能选择“躺平”了。然而,最近了解到,一家江苏储能电站运营商——江苏射阳港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射阳港发电”),运营仅40天即赚取了约4000万元,简直可以比肩最“狂飙”的锂矿。射阳港发电仅是个案吗?

 

有些项目亏损、有些40天狂赚4000万,为什么分化如此巨大?

 

虽然大部分人都知道锂电池贵,但由于用户侧对工商业储能关注得多一些,同时发电侧配套储能由于前几年的配储乱象一直被诟病,但事实上这两年新建的电网侧储能规模远大于发电侧与用户侧之和。考虑到储能电站主要在电网侧,为保障大家的理解一致,接下来提到的储能均指独立储能(电网侧储能)。

 

跟去年一些狂炒的概念不同,独立储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生事物。早在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以自建、租赁或购买储能设施等方式,足额配置新能源项目储能比例和时长”。当时这个政策更多被理解为是为了让风光强配储能变得更加灵活而设计的,但后来人们慢慢发现这几乎为储能行业打开了一个新天地。2022年3月,两部委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首次提出了独立储能的概念:“鼓励探索建设独立储能电站,参与电力现货市场,通过租赁或参与电力中长期交易、调频、调峰等辅助服务市场获得收益。”独立储能项目迎来了规模化的发展机遇。

 

为何此时储能可以以独立身份存在并拿到各种补偿或交易收入呢?原因是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使得电力系统的平衡出现了更大的困难,尤其在双碳考核、拉闸限电及可再生能源消纳等种种指标的要求下,新型电力系统的转型需求越来越迫切,抽水蓄能及新型储能越来越重要。在此形势之下,各类独立储能电站应运而生。然而,仅一年多时间,各地的独立储能运营企业的盈利便出现严重的分化。

 

大家的日子都不太好过,那射阳港发电是怎么做到狂赚4000万元的呢?

 

目前,能独立出来并获得电网接入及调度编码的独立储能项目确实不算太多。大部分的已建或在建储能项目虽然名义上是独立储能,但仍只是发电企业的配储或承担调峰功能,没能真正实现身份的独立及收益的多元化。不过,江苏并非只有射阳港发电这一个取得独立身份的项目。例如,2023年11月29日,三峡集团投建的江苏丰储200兆瓦/400兆瓦时储能电站在南通市如东县正式并网,该项目是目前江苏省容量最大的独立共享储能项目。

 

从电价角度看,3月初江苏执行较高的尖峰电价,在峰段电价基础上上浮25%,与此同时当时锂电价格比较低,二者的配合使得射阳港发电取得了高额收益。此外,射阳电站搭载了EnOS储能产销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了AI自动交易,自适应江苏本地现货交易规则,采用了更高调用的报价策略,这也是其收益较高的原因之一。由于现货市场交易需要历史数据的参照,各省真正启动储能参与现货市场交易的时间不太长。山东大概是在2023年下半年开始启动储能电站进入现货市场交易,广东大概是2024年初开始启动,而江苏的独立储能项目也在不断探索和参与相关市场交易,这些交易时段的开启,确实导致了不同地区储能电站收益的分化。

 

但是并不是每个储能电站都有此等好运,有的储能电站的单日充放电收入能超30万元,有的项目在收入前五中甚至占据了两席;但同时另一批项目同样是单日充放电的情况下却只能取得数千元甚至百十元的收入,这些迥异的收入差距足以让每个项目参与者内心感到巨大的不安甚至崩溃。无独有偶,根据北极星储能网的消息,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公布其独立储能电站3月运行收益情况,指出独立储能电站调频补偿收益远远无法覆盖成本。无怪乎业内反映有些山东储能项目运营亏损、业主对补贴充满渴望。

 

为何大家的分化这么严重呢?简单理解即广东等省的电价虽然有峰谷差,但总体来说日内波动比较小,没能真正体现电力系统真实的供需情况及给各类参与电力市场提供“正确"的指示作用,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到了储能电站参与交易时的"价差"。例如,2025年2月,广东的峰谷电价差最高为1.3339元/kWh,但仍有部分省份的峰谷电价差较小,难以提供足够的套利空间。而且由于历史原因,储能电站要想进入电力市场交易特别是现货市场交易门槛还比较高。2023年是大多数储能电站的身份解决之年,比如前面提到的射阳港发电正式拿到身份证(并网调度协议、购售电合同、电力业务许可证)的日期便是2023年2月20日。即使全国最领先的两个省也仅在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年初允许储能电站以独立身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短短半年到一年的交易结果难以真实、充分地反映各种细节因素及为后期运营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

 

我国电改推行这么多年,依然很难说真正成功实现了其市场化定价的初衷,现在搞得比较好的还是极少数,同时即使在山东、广东这些被认为是开展电力现货市场比较早的省份也都是在探索与反复修改完善规则,再考虑到每个独立储能电站参与市场时的主观选择能力有巨大差异,因而即使同一区域的储能电站经营收益相差几十倍、数百倍便不足为奇了。

来源丨工商业储能人

2025年3月27日 13:28
浏览量:0

免责申明:凡注明“来源:XXX”的消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媒体及其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充分传递行业资讯,并不代表本会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稿18811449116。

24小时热门新闻